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583章(2 / 2)

&esp;&esp;按照真法记载上所言,修道人在炼就元神,成就玄尊之后,便可以说是超拔尘俗,与世相离了。

&esp;&esp;可只是到这一步,修士仍旧有“实”存于世间,乃是以变求长生,你需得时时与天地保持阴阳之衡,天地变动你也要随之应变,如此方能万世长存。

&esp;&esp;可这般一旦应变不上,那么就会导致本元流逝,乃是寿数被天地杀去。

&esp;&esp;一般来说,修士若是一心静持,那么还能勉强跟上这等变化,但要是与人斗战消耗,失了对应,那么损去本元是无法补回来的。

&esp;&esp;这就是为什么在内层和外层,修士的寿数会有缺损,而在上层,不说天地滋养,应变几若于无,更有玄粮补益亏耗,增固根基,大利于身,那又怎么会功行不精进?

&esp;&esp;而在这一步境地内的元神修士,天地若崩,那么可弃肉身,使元神出,就是道书上所谓的“弃壳”之法。

&esp;&esp;可在道书之上,这只是下等功果。上等功果在于“舍形”。舍形非是舍身,而是不再受单纯形体之束缚,入世则化身,出世则化神,身与神乃是一体两面,而只要有一神寄虚,则形身不灭。

&esp;&esp;这里修道人身形就好比是渡海之舟筏,只要神我还在,那舟筏随时可换,也随时可以再造。

&esp;&esp;上等功果与下等功果相比较,差距并不在法力功行之上,而是在于道行修持上,若有变劫,一个可顾世,一个不顾世,但若说哪个更可避劫长存,那自然是上等功果为上。

&esp;&esp;而再进一步,形神相照,阴阳互济,那就可往更上层走了。

&esp;&esp;不过虽然功果分得上下,可只是道行之上的差别,于斗战能力并无多少提升,仍就身处在元神境中,所以只论斗战的话,下等功果的修士若是斗战能力足够强,那仍是有机会将之击败的。

&esp;&esp;但有一点,取了上等功果的修士因为元神已然超脱到了另一个层次之中,所以与之斗战的修士要是自身没到那个层次,就算将之打败消杀,没法将之彻底杀灭,其人终归还可以靠着寄虚之元神重塑身躯回来的,只是回来时日有长有短罢了。

&esp;&esp;张御身为玄廷守正,自然知晓,如今的天夏和上宸天中,就有一些取得了上乘功果的修道人,这些人许多都是修道长远。

&esp;&esp;此前与他交过手的修士,比起这些人来,也只能算是晚辈罢了。而他也唯有达到这等层次之中,才能具备战胜或是斩灭此辈的可能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第一百四十七章 神元寄气虚

&esp;&esp;张御目光落下,起意一召,便见一册玉简自虚空之中浮出,落至案上,缓缓铺呈开来。

&esp;&esp;玄廷收藏的道书他之前已经反复观览了许多遍,但里面有一些道理固然能看,也能给他予启发,可也仅限于自身认知和功行层次之内。

&esp;&esp;若是道行不足,那么理解只是流浮于表面,是无法继续深入的,唯得等功行到了,才能真正透彻理解此中所表达的意思。包括那些前人留下的注疏,不入此门,很难有所得。

&esp;&esp;现在他功行已至,便可一窥此中玄妙。

&esp;&esp;虽然玄法真法不同,但道理却是相通的,就如他以往攀登道途之时,就从真法之中获得了不少助益,也从中借鉴了许多。

&esp;&esp;这也或许是引他入道的老师是真修之故,一上来修炼的也是呼吸法,所以对此很容易将此接纳进来,并引为己用,当中半点没有障碍。

&esp;&esp;相比较而言,有很多玄修似乎从心中就将真法与玄法分隔开来,这等做法其实他并不认可。

&esp;&esp;他在看罢一卷道册之后,思索了一下,便又换过一本,而在把玄廷所藏纳的道书都是读过之后,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大概。

&esp;&esp;下一步的关键,当是在元神寄虚之上。虚乃是空,与实相对,与身相对,既是虚空,又是心空,唯有明白空在何处,元神去到哪里,并寄神于此间,方能取到上乘功果。

&esp;&esp;道书之上有多种寻找并去到其中的上乘妙法,在这里深厚的法力修为是必备条件,这是因为整个过程需得一气呵成,若是因为后力不足难以维持,那便会功败垂成。

&esp;&esp;也是因此之故,大部分取到这等功果的真修,大多都有着万载以上的苦修。

&esp;&esp;当然,天夏修士尤其是那些有着名位的修士不同于此。因为有着玄粮补益,他们不需要这般长久的修持,故是一些修道年月较晚的修士,也早是因此赶了上来,甚至反还可能有所超出。

&esp;&esp;而以他眼下的功行,若是放在真修这一边,何止是功行已足,俨然还超迈了不少。

&esp;&esp;若是真修,下来就该按道书所载,登神入虚了。

&esp;&esp;只是所有玄妙要诀,都是真修之法,玄法没人走过,自也是不存在具体法门的。

&esp;&esp;不过元神能做到之事,观想图当也能做到。修持方法可以不同,但是所要去往的地方却是一样的。

&esp;&esp;按照惯常办法,他这里就可以以神元向浑章求问,因为他本身层次已在这里,但耗费的神元可能会较多。

&esp;&esp;但好在现在他已是有了大道六印之一的目印,那便可以以此印望见前路,并看清此中之缺弊。

&esp;&esp;此时他稍稍调整了一下气机,便开始转运目印,过去片刻,眸中就微微有光芒放出,他此刻看得不是内,也不是外,而自身该行之道。

&esp;&esp;如果目印有言印的完整程度,那么他推断自己当是可以直接看清楚去往下一个境界的道路。可现在的目印,当是达不成这等可能。

&esp;&esp;可哪怕只有一点方向,对他来说也已经是足够了,至少他能明确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使力,此能避开一些弯路和许多不必要的尝试。

&esp;&esp;随着目印运转,他看到了一条条道路在眼前展开,其中大多是以他自身认知和所学为根底,向他展示出种种前行的可能。

&esp;&esp;可以看到,有些道路通向了难以辨别的深处,可谓无限之深远,而有些则是很快就到了尽头,显然照此成就有限。

&esp;&esp;而有一些道路则很独特,并非是来自他自思自想,也非是他以往所接触过的,这是目印身为大道之印所表达出的一些独特道理。

&esp;&esp;他看了看,有些道理他能理解,有些则是不能,若是照此行去,似乎更能近道。

&esp;&esp;可他思索了一下,却是第一个将之放弃了,修道人追逐大道,需要一步步去明了道理,明了自身,相互印证,方才踏实,太过高远的东西,就像是沙土之台,一上去就会垮塌下来。

&esp;&esp;这里实际上以他自身为基的道路最是稳妥厚实,且以他目前功行,也也不可能抛这些凭空去立造。

&esp;&esp;这里心意一定,眼前所见道路也是一变,许多消隐退去,唯有两条出现在了面前,这其中之一所显之路,乃是他最能理解也最是契合自身的道路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